“梦想,不是浮躁,而是沉淀和积累。只有拼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她坚信,优秀的人生是靠勤奋和努力挣来的,行动便是答案。她叫刘倩,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2020级研究生,现已被西南交通大学录取攻读博士学位。
人物名片:刘倩,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 2020 级研究生,中共党员,现已被西南交通大学录取攻读博士学位。本科期间获得“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四川赛区一等奖、获国家励志奖学金、“leyu·乐鱼(中国)体育官方网站-Leyu Sports优秀毕业生”称号。硕士期间,获得2次一等奖学金、获1次国家奖学金、获“四川省 优秀毕业生”称号。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四川省科技厅项目1项、发表SCI期刊论文9篇,其中7篇SCI一区论文、两篇SCI二区论文、累计影响因子IF=90.28。
科研之路:导师领航 汗水耕耘
“回顾这三年的研究生生活,我感觉很充实。”刘倩说。刘倩本科也就读于西华,在毕业前,她就已经和导师彭宏教授取得了联系。在做完毕业设计后,她马不停蹄地进入了学院的生物计算与机器学习实验室。“提前进入实验室对我帮助很大,虽然不能提前产出科研成果,但是让我可以提前了解科研的方向。每天看论文、听师兄师姐们开组会,让我对研究生和实验室工作有了基本的了解。”刘倩说。因为比别人更早地来实验室进行学习,所以各方面进度都走在了别人前面。入学的第一个月,她就确定了研究方向,开始进入了“找论文,读论文”阶段。 精妙的灵感不会在固定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这是彭宏教授早就洞悉的道理,所以对于他的研究生都采取“因人制宜”的培养策略。在进入实验室后,彭宏教授会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结合实验室的研究领域,为每一个人制定研究的方向,然后要求他们自己去阅读相关论文寻找科研选题,定期和自己汇报,讨论方案、确定方案、进行实验、撰写论文。“彭教授从不会给我们定KPI,总是耐心地引导我们完成实验,帮助我们解决科研上的困难。”刘倩说。
刘倩的思维就在这片自由的土壤中肆意生长,饥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初入科研,提出想法,开展实验,每一阶段都不那么顺利。”刘倩说,当时在导师的指导下,她根据非线性脉冲神经P系统所具有的非线性和循环型的特性,提出了三个新模型,并尝试将其用于时间序列预测的研究。提出想法后,刘倩起初认为不会太困难,但在实验过程中,她遇到Pytorch框架中的LSTM源码难以修改的问题,使得实验进度停滞不前。“我尝试过从底层源码进行修改,但是这个方案工程量很大,源码也很复杂。”她说。后来她不得不考虑更换使用Keras框架,通过自定义LSTM实现了新模型。基于这个新模型,刘倩发表了多篇SCI论文,并将其拓展到了自然语言方面的应用上,用于解决情感分析和情感分类问题。
成功的道路总是曲折的,刘倩也常碰到瓶颈期。“实验效果不如意的时候我真的特别痛苦,甚至额头经常冒痘。”刘倩说:“但多动手总没有错的。”研究生期间,她就一直看论文,看自己的疑惑别人有没有遇到过,或者从不同的论文中看有没有类似的问题,然后尝试用别人的方案来解决问题,最后动手实验来验证。“如果这还没有解决,只有请出杀手锏——我的导师彭宏教授了。”她说。
“就算到了写论文、修改论文时,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需要我们有披荆斩棘的精神。”她说,“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投稿IEEE的TYCB,那篇论文几乎用上了我的毕生所学。”刘倩说。一般的论文投稿周期是三四个月左右,第一稿投出之后返回来,一般二修或者第三次返稿就中了。“但是那篇文章贯穿了我整个研二研三,那个期刊的审稿人非常严格,基本上每次发回来就是大修,时间周期长到我有时候自己都忘了,最后知道自己中了的那时候就非常激动,感觉人生圆满了。”刘倩说。发表SCI期刊论文9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SCI一区期刊 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IF=19.118)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IF=14.255)、Knowledge-Based Systems(IF=8.139)和SCI二区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al Systems(IF=6.325)各发表一篇论文,累计影响因子IF=90.28……这些都是刘倩的努力耕耘结出的果实。
博士之路:学无止境 造福社会
“我们更希望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应用领域推广开来,造福社会。”这是刘倩三年科研生活的概括,也是刘倩和她所在的研究团队的初心和目标。刘倩的研究领域是膜计算,即通过生物细胞之间的脉冲发送机制启发从而建立的一种分布式并行计算模型。膜计算属于自然计算下生物计算模型的一个分支,是极度小众的一个研究领域,但在社会的各个行业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已经应用在了图像处理、故障诊断、时间序列预测、情感分析等方面。“我的同门师妹就将我的研究成果成功运用到了金融领域的相关预测中,那种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别人应用的感觉,就像看到自己精心抚养的孩子长大了一样,激动又自豪。”刘倩说。
对于考博,刘倩说:“我在研一就定下了考博的目标,主要就是一种学而未尽的感觉。”与国内的情况不同的是,国外同一领域的研究者更多的是侧重于构建计算模型的理论研究,而刘倩所在的团队更多是想通过生物机制的启发来构建新型计算模型并对其进行推广应用的研究。众所周知,应用领域的研究是一个百花齐放的状态,需要更多的创新思维才能迸发出绝妙的灵感,所以刘倩需要研读很多论文,从他人的实验与方案设计中汲取灵感,读的论文越多就越发现自己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我觉得研究生阶段只是在我的科研生涯种下了一棵小树苗,我的科研大树还可以蔓延出许多枝桠,所以我选择了前往西南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进一步将自己的计算模型运用在城市交通流量的预测中,为建设现代化城市助力。”她说。
相比于考研的高热度,考博可参考的经验相对较少。刘倩说:“考博和考研的区别挺大的,研究生基本上是参加统考,博士不一样,有的学校有笔试,有的学校没有笔试,而且没有考试重点,基本上你学的都要考,对于考生的要求更高,当然硕士期间科研成果也是必不可少的。虽然差异如此之大,但是流程却异曲同工,首先就是择校,确定了学校才开始针对学校的具体要求开始备考。”
和研究生阶段一样,刘倩对于博士阶段也有明确的展望。第一年主要是完成博士期间的课程,其次就是阅读大量文献,为博士阶段的研究定下方向。第二年主要是进行科研和准备申请留学。“我总想去外面看看其他人是怎么做研究的,和我们有什么不同,有没有什么我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刘倩憧憬道,“最后一年就是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巨轮在汪洋中有方向才能到达目的地,刘倩将在自己目标的引领下在科研的汪洋中一直乘风破浪。
成长之路:擦亮青春底色 绽放光彩
在同学们的眼中,刘倩是个勤奋认真负责的人,在研一的课程学习中,她始终保持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并获得2021年和2022年的研究生学业一等奖学金。她担任班上的学习委员,在处理班上同学的各种材料时,始终保持着严谨负责的态度,并帮助同学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她还担任学院第46期和第48期积极分子培训班副班长,开展学院的积极分子管理工作,同时还担任实验室负责人。
“十分感谢我的师兄师姐,特别是杨倩师姐、李波师兄以及吕泽琼师姐,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他们平时都热心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当我做实验碰到困难向他们请教,他们总会耐心地和我讨论并提出建议,我立志要向他们看齐。同时也要感谢我的师弟师妹,在我很焦虑的时候给予鼓励。”刘倩说。发表学术成果、获得“国家奖学金”、被评为“四川省优秀毕业生”,正是实验室良好的学习氛围,推动她逐渐进步。
生活中的刘倩是一个喜欢听音乐的人,她说:“在心情烦躁的时候,我总是通过音乐的旋律让自己安静下来,特别是实验没有进展或者没有耐心看论文时,我戴上耳机就感觉进入了自己的世界,安静又富有活力,静静地看着窗外来来往往的人,一会儿就感觉内心十分平静,很快又可以进入自己的状态。”
她很喜欢莫言的一句话:“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的时候,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梦想,不是浮躁,而是沉淀和积累。只有拼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机会永远是留给最渴望的那个人,学会与内心深处的你对话,问问自己,想要怎样的人生,静心学习,耐心沉淀,送给自己,共勉。”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刘倩会在科研道路上,继续挥洒自己的才华,亲手绘出一幅美丽的科研画卷,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